当前位置: 首页>>专题专栏>>高台时评

【原创】筑牢未成年人模式,守护青少年网络晴空

来源:中共高台县委宣传部 作者:梁慧 发布时间:2025-07-18 10∶25
字体:【 打印

……,用家里老人身份信息重新注册,和同学租用成年人账号……未配对的括号或引号!子的母亲发现,自己煞费苦心设置的未成年人模式,几天内就被孩子轻松破解。这不是个例,在1.8亿青少年网民构成的数字海洋中,这道被寄予厚望的“安全锁”正面临严峻考验。

技术防线失守,实名认证形同虚设。中央网信办今年4月升级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,本应成为守护青少年网络安全的核心屏障。现实却是在输入身份证号便能完成认证的游戏平台、对年龄审核宽松的社交软件,让未成年人轻易利用家长信息绕过限制。江苏一名9岁儿童借用外婆身份证重新认证游戏账号,不仅避开了防沉迷监控,还充值1374元......而这只是相关案例的冰山一角。当第一道“安全阀门”失去效力,后续防护自然溃不成军。

技术漏洞催生“破解服务”灰色产业链。在电商平台,租用游戏账号服务明码标价,客服承诺“不管是否未成年都能登录,不会刷脸验证”;社交网站上,“30元代破解”的广告隐现于评论区,采用“斯我”(私信)等黑话规避监管。更专业的“异地过人脸”服务甚至指导用户切换IP地址,配合号主远程认证,形成一条从教程售卖到技术支持的完整链条。这些寄生在监管盲区的灰色生意,使未成年人模式沦为可随意拆卸的“纸枷锁”。

破解困局的根本出路,在于构建技术升级、监管协同、内容优化的三维防御体系。欢太科技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:通过算法分析用户行为特征识别未成年账号,支付环节强制人脸认证加密码输入,成功拦截近90%的未成年人充值行为。中央网信办7月启动的暑期专项整治行动,将未成年人模式漏洞与AI诱导沉迷纳入重点,释放出强化协同监管的信号。

守护青少年的网络晴空,终究需要一场社会总动员。北京师范大学方增泉教授指出:“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需要各方合力。”当平台修补漏洞、监管部门斩断灰色链条时,家庭教育的基石作用不可替代——家长少玩手机、多陪伴孩子的言传身教,比任何技术管控更能培养健康的用网习惯。

这场关乎国家未来的守护战中,没有旁观者。当每个主体筑牢自己的防线,那些被轻轻点击就解开的“安全锁”,终将成为托举青少年数字时代健康成长的真屏障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